《大健康世代》EP10:從幹細胞到外泌體 再生醫學新寵兒揭秘 – 健康新聞 – PChome Online 新聞

by 健康編輯
0 comment



在全球醫療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外泌體(Exosome)」這個名詞近年頻繁出現在醫學會議、診所廣告與保健產品宣傳中。有人稱它為「下一代幹細胞」,也有人宣稱它具備抗發炎、修復神經、甚至逆齡回春等奇效,面對這項與時俱進的醫學新技術該如何看待?如何才能避免陷入商業行銷話術,傷財又傷身?

本集《大健康世代》特別邀請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婦產部主任王樂明醫師,分享他對外泌體的觀察與看法,並教大家如何在再生醫學風潮中分辨真偽。

外泌體是什麼?逆齡回春真有神效?

外泌體是細胞在代謝過程中釋放的微小囊泡,富含蛋白質、RNA等訊息分子,能在細胞間傳遞修復與調節訊號。王醫師稱它為「細胞之間的傳訊小泡泡」,甚至可進入血液循環發揮作用。研究顯示,外泌體有免疫調節與活化再生的潛力,相較幹細胞,體積更小、免疫排斥風險低、穩定性高,也可應用於非侵入性療程。部分研究團隊更嘗試讓外泌體包裹抗癌藥物,作為標靶治療的載體。

源自幹細胞的發現——婦產科與外泌體的故事起點

談起婦產科與外泌體的淵源,是來自於早前臍帶幹細胞的保存與研究。台灣推廣臍帶血保存多年,也帶動幹細胞相關研究蓬勃發展,王樂明表示,早期在分析臍帶血時,研究人員發現幹細胞在培養過程中會釋放具訊息傳遞功能的囊泡,即外泌體。雖然它不是細胞本體,但能攜帶治療訊息,成為再生醫學應用的起點。

婦科外用見成效——從老化再生到妊娠紋修復

目前在婦科領域,外泌體被嘗試應用於更年期不適改善、私密處保養、皮膚修復等療程。王醫師舉例,像是處理更年期婦女的陰道乾澀問題,傳統陰道雷射已具成效,但在術後增加外泌體局部塗抹,許多病人回饋效果明顯提升,甚至有病人「誤以為是儀器升級」。而在妊娠紋治療上,以前算是無解,如今透過電波搭配外用的外泌體,發現紋路與色素沉澱都有相當顯著的改善。

《大健康世代》EP10:從幹細胞到外泌體 再生醫學新寵兒揭秘
《大健康世代》拍攝現場,王樂明醫師與梁惠雯主持人合影。(大健康世代提供)

再生功能受矚目——外泌體多領域顯身手

事實上,科學界對再生醫學的相關研究也包括中風、失智症等神經性疾病,並在心臟瓣膜老化等臨床試驗中展現潛力,像是有研究針對因年齡與健康狀況不適合開刀的高齡患者,透過輸注特製細胞製劑,半年到一年後心臟功能改善、瓣膜狀況也穩定,顯示其跨領域的應用價值。

市場性大,法規仍有限制

王醫師指出,目前外泌體在台灣若用於體內注射,尚未全面合法,僅限於《特管法》規範下、特定條件的研究用途,例如部分癌症末期經核准可用。與日本多採用自體細胞不同,台灣多為異體細胞,因擔心免疫排斥風險,法規更加謹慎。他認為,隨著更多研究數據與安全驗證,未來若法規鬆綁,將造福更多病人。

廣告宣傳眼花撩亂,謹慎識破誇大話術

隨著話題熱度上升,市面出現不少誇大療效的療程與產品。王醫師提醒,消費者應優先選擇與合格實驗室、醫學中心合作的品牌,並檢查產品的「身分證」,包括來源、製作日期、檢測數據、活性指標及表面抗原標記(如CD值)。他曾親自參觀規模龐大的實驗室,觀察到嚴謹的無塵環境與專業流程,這是判斷產品可靠性的依據之一。

節目主持人梁惠雯總結指出:外泌體的潛力值得期待,但醫學的進步必須建立在科學驗證、安全使用與健全法規的基礎上。面對「明日之星」般的新科技,既要抱持期待,也要保持謹慎,唯有選擇正確方式、諮詢專業意見,才能真正受益。

《大健康世代》將持續帶給觀眾醫療科技的最新話題,敬請鎖定更多精彩內容!



Source link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