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線新聞】皮膚是大部分動物生存必須的器官,有些動物還在皮膚之下緊接連住一層骨骼,稱為「皮內成骨」,是在真皮下形成鱗片,骨板或其他結構的骨性沉積物。哺乳類動物中並不常見,通常只有爬行類動物和兩棲動物才有,例如恐龍、鱷魚和蜥蜴。
科學家一直研究這種骨骼如何演化,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皮內成骨」原來較以往所認知更普遍,包括29種澳洲巨蜥新列入紀錄。研究人員調查了各地博物館約2,000個蜥蜴標本進行微CT掃描,結果發現多達一半蜥蜴物種擁有「皮內成骨」,遠多於現有的研究紀錄,推論這種骨骼演化從古至今一直持續,並相信皮膚下的微小骨骼可像盔甲般保護身體,並幫助調節體溫,甚至在產卵期間提供鈣質。
不過「皮內成骨」的分布並不均勻,有些蜥蜴從頭到尾都有,另一些則只是頭部和頸部骨板較厚,有些則只在尾部最多,進一步研究這些分布和演化相信可幫助理解世界各地不同蜥蜴如何適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