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健康文獻 網路分享




立法院祕書長周萬來(左)發公文要在國民體育日舉辦「上班族健康操」,立院同仁趣回要去秘書長辦公室檢查。(圖/NOWNEWS資料照片)

[NOWnews今日新聞] 9月9日為國民體育日,對此立法院秘書長周萬來今(2)日特別發公文給全體立委、黨團與各單位,說明為推動立法院員工健身活動,促進身心健康,訂於國民體育日舉辦「上班族健康操」活動,將在下午3時至3時15分播放「15分鐘上班族健康操」影片,鼓勵同仁踴躍參與,在辦公室原地運動。對此有同仁趣回,要在該時間到秘書長辦公室檢查有無響應。

周萬來今日下午發出公文,說明為使員工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促進身心健康,並有效紓解工作壓力,推動多元化措施,包括包含辦理健康講座或課程,鼓勵同仁參與羽球社、桌球社、氣功健身社及健行社等運動性社團。

公文提到,立法院將在國民體育日9月9日當日下午3時至3時15分,播放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網站推廣「15分鐘上班族健康操」影片,同仁可於立院電視或議事轉播VOD系統觀看,鼓勵同仁踴躍參與,在於辦公座位旁原地運動15分鐘,對此有同仁打趣稱,要在該時間到秘書長辦公室檢查有無響應。

相關新聞

楊瓊瓔批拜會立院還要立委「填Google表單」 龔明鑫首日就道歉

獨/19青壯議員連署發聲!賴清德聽到了 明安排黨中央會面

快訊/震撼彈!四連霸綠委宣布不選2028連任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大紀元2025年09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陸希休斯頓報導)8月30日(星期六),希望診所在HOPE Clinic Health Center舉辦了「癌症預防和健康意識博覽會」。活動吸引了無數民眾前往,當天提供的免費檢查項目包括癌症篩檢、C肝篩檢、視力和口腔檢查等,並提供了健康知識和預防方法,旨在提高人們對癌症預防的認識,特別是針對肺癌的主題相關問題。

Jean Bombach擔任專題主講。(陸希/大紀元)

當天的合作夥伴包括亞太島民美國人健康論壇(APIAHF)、亞洲癌症理事會(Asian Cancer Council)及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ICANN、MD Anderson、德克薩斯大學、HEB及光鹽社等機構,活動旨在為社區提供健康資訊和資源。APIAHF社區參與經理Linnea Kimball在致詞中感謝所有贊助商及合作夥伴的支持,並強調以文化適宜的方式向社區傳達健康資訊的重要性。

亞洲癌症理事會的聯合創始人Beverly Gor致詞。(陸希/大紀元)

隨後,亞洲癌症理事會的聯合創始人Beverly Gor分享了她對於癌症預防的重視,並鼓勵參與者了解如何降低癌症風險。Jean Bombach則擔任專題主講,當天現場有許多越南裔民眾,為了促進交流,希望診所的項目經理Chau Le在活動中擔任翻譯服務,讓與會者能夠更深入理解肺癌的基本知識。

(左起)Chau Le、陳相君、嘉賓、Linnea Kimball致詞。(陸希/大紀元)

Bombach指出,肺癌是一種起源於肺部細胞異常生長的癌症,並且是全球最致命的癌症之一,導致大量死亡案例。講座中討論了肺癌的發生率、篩檢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預防肺癌。還提醒與會民眾,ICANN將在兩週後(即9月13日)舉行乳腺癌篩檢活動,特別鼓勵40歲以上、沒有保險的女性參加,讓更多人能夠獲得必要的健康檢查。

希望診所團隊協助現場民眾手機下載。(陸希/大紀元)

講座內容涵蓋了乳腺癌和肺癌的知識普及,特別強調家族基因和二手煙對肺癌風險的影響,50%被診斷患有肺癌的患者也從未吸煙,強調非吸煙者同樣面臨肺癌的風險。並與萊斯大學學生一起進行健康檢查的服務。

營運執行長陳相君(Shane Chen)向記者介紹了活動的背景與目標。她指出希望診所擁有豐富的社區活動經驗和合作夥伴,萊斯大學的研究單位想要組織一次防癌活動,因此請希望診所舉辦此次博覽會。同時,活動也可讓萊斯大學的參與者學習如何組織和實施健康活動。

現場互動氣氛十分熱鬧。(陸希/大紀元)

希望診所的所有活動均為公眾免費開放,旨在為社區提供健康資源。除了固定的開學日以及聖誕節假期的活動,還有許多健檢、講座及社區活動等。參與者可通過診所的網站(hopechc.org)和社交媒體(Facebook和Instagram)獲得活動資訊。此外,社區活動還包括每週一和週四的免費Zumba舞課程,鼓勵參與者積極參與並享受活動。

當天現場互動氣氛十分熱鬧,各展位忙碌著為民眾提供免費的各項健康檢測,希望診所的志工群在入口處協助民眾報到和介紹健檢及講座的項目和流程,並特別開放口腔門診提供免費檢查,進一步促進社區的健康意識。

責任編輯:王梓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高雄五福諾貝爾眼科診所院長粘靖旻提到,無論是滑手機、打電腦,還是看書、寫字,當眼睛長時間聚焦在30公分左右的距離時,睫狀肌就必須不斷收縮,久而久之會造成眼軸拉長,進而演變成不可逆的近視。(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現代人常常把近視歸咎於3C產品,高雄五福諾貝爾眼科診所院長粘靖旻提到,這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並指出,無論是滑手機、打電腦,還是看書、寫字,當眼睛長時間聚焦在30公分左右的距離時,睫狀肌就必須不斷收縮,久而久之會造成眼軸拉長,進而演變成不可逆的近視。而預防近視的關鍵,不在於「不用3C」,而在於「控制用眼距離與時間」。

粘靖旻在臉書專頁「粘靖旻眼科女醫師 高雄五福諾貝爾院長 屏東 東港 近視雷射 白內障手術」發文分享,近視原因與預防方式。

1.近距離用眼的生理機制:近視的根本原因是「近距離用眼」而不是3C產品本身!當我們專注看近物時,眼睛會啟動調節機制,睫狀肌收縮讓水晶體變厚,同時雙眼會向內聚焦(輻輳反應)。長時間維持這種狀態就像肌肉持續緊張一樣,會造成睫狀肌疲勞和痙攣。無論是看書、寫字、做手工,只要是30公分內的近距離活動超過30分鐘,都會對眼睛造成同樣的負擔。

2.傳統閱讀vs現代閱讀的共同點:很多人以為看紙本書比看螢幕安全;但從眼科角度來看,其實差不多!無論是閱讀紙本書籍還是電子螢幕,關鍵都在於「用眼距離」和「持續時間」。古代的書生也會近視,就是最好的證明!

高雄五福諾貝爾眼科診所院長粘靖旻提到,很多人以為看紙本書比看螢幕安全,但從眼科角度來看其實差不多!無論是閱讀紙本書籍還是電子螢幕,關鍵都在於「用眼距離」和「持續時間」。(圖取自freepik)

傳統的苦讀模式,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埋首書堆,眼睛長時間聚焦在33公分左右的距離,睫狀肌持續收縮無法放鬆。現代的3C產品只是讓這種近距離用眼變得更普遍、更長時間,但本質上的生理機制是完全相同的。差別只在於螢幕可能會使增加眨眼次數減少和藍光刺激等額外因素。

3.眼軸增長的不可逆過程:近視度數增加的真正原因是眼軸拉長,這個過程一旦開始就很難逆轉!當我們長時間進行近距離活動時,眼球會接收到「需要看近物」的信號,為了減少調節負擔,眼軸就會慢慢拉長來適應這種需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亞洲國家的近視率特別高,因為教育文化重視閱讀和學習,近距離用眼的時間比其他地區更長。

4.調節性近視到軸性近視的演變:近視的發展通常有兩個階段!初期是「調節性近視」,也就是假性近視,主要是睫狀肌過度緊張造成的暫時性視力模糊,這個階段還有機會透過休息和治療來改善。但如果持續近距離用眼不加以控制,就會進展為「軸性近視」,也就是眼軸真正拉長的不可逆近視。

高雄五福諾貝爾眼科診所院長粘靖旻提到,最有效的近視預防方法不是避免3C,而是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圖取自freepik)

很多家長以為只要限制孩子使用3C產品就能預防近視,卻忽略了寫作業、看書、畫畫等活動同樣具有風險!關鍵不在於看什麼,而在於看多近、看多久,以及有沒有適當的休息和戶外活動來平衡。

5.戶外活動的保護機制:最有效的近視預防方法不是避免3C,而是增加戶外活動時間!研究顯示,每天至少2小時的戶外活動可以顯著降低近視發生率和進展速度。戶外的自然光線可以刺激視網膜釋放多巴胺,這種神經傳導物質能夠抑制眼軸增長。同時,戶外環境提供了豐富的遠距離視覺刺激,讓眼睛有機會放鬆調節肌肉,看向不同距離的物體。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宇平診所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指出,血壓本來就會隨著一天中的活動狀態而起伏,夜間因為進入休息狀態,血壓自然會比白天更低;圖為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很多人看到自己晚上血壓偏低,會擔心是不是身體出狀況。宇平診所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指出,其實這是人體的自然現象!血壓本來就會隨著一天中的活動狀態而起伏,夜間因為進入休息狀態,血壓自然會比白天更低,甚至降到90mmHg以下也不一定代表異常。相反地,如果夜間血壓沒有下降,反而可能暗示血管硬化或交感神經過度緊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劉中平於臉書專頁「劉中平醫師的心臟科筆記」發文分享,大部分人的夜間血壓本來就比較低,可能因為人類大多是白天活動,起床之後通常血壓會高一些。而白天的血壓也會上上下下,通常中午會低一點,尤其如果有出門曬過太陽,血管擴張後,血壓就會降低。而血管內的壓力本來就是會起起伏伏,一天上下個20mmHg,都不奇怪。

劉中平提到,每個人對血壓的反應也都不同,年輕人的血壓90mmHg出頭都不會有什麼不舒服,年紀大的人可能能降到120mmHg以下就會感到頭暈了。他以自己為例,在40歲以前的血壓幾乎都很少超過100mmHg,大部分都在90上下波動,從來沒有不舒服,還覺得自己的體能很好。

劉中平補充,通常晚上要睡覺時血壓會下降一些,人體在半夜的血壓甚至會降到90mmHg以下,代表人體的自然放鬆現象。甚至不少研究指出,夜間血壓如果沒有比白天血壓下降10%以上,表示血管太硬化或交感神經過度緊繃,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增加了!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哈欠連連又不是愛睏,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說,要注意是不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打哈欠≠單純想睡!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表示,若是「哈欠連連」,還伴隨著頭暈、胸悶、心悸、四肢無力等症狀,那就不能掉以輕心。從腦血管中風、心肌梗塞,到肝臟疾病、藥物副作用,哈欠都可能是第一個悄悄出現的訊號。

退休警打完哈欠就猝死

一位年僅55歲退休警日前獨坐在超商前,他打完一個哈欠,就全身癱軟倒在騎樓下猝死。黃軒說,醫學界對哈欠的研究越來越多,發現它其實是一種腦部自動調節機制。

黃軒於臉書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指出,當大腦需要降溫、氧氣交換失衡、或是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血清素、乙醯膽鹼)異常時,哈欠就像是「重置鍵」,幫助腦部暫時恢復平衡。

黃軒說,打哈欠不只是「睏意的信號」,有時更像是身體偷偷給我們的健康警報燈。當腦子覺得「有點燒」或「需要重置」時,哈欠就會出現。但令人擔心是身體生病才會哈欠連連,以下是別忽略疾病,身體在敲警鐘:

●神經系統疾病
1.腦中風(特別是延腦、腦橋病變):因為影響腦幹的自律神經中樞,會導致過度打哈欠。
2.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常出現「連續哈欠」作為早期症狀之一。
3.癲癇、偏頭痛:有時在發作前,打哈欠就是一個「前兆信號」。

●心血管疾病
1.心肌梗塞、心絞痛:部分病人會「哈欠連連」,因為迷走神經被過度刺激。
2.主動脈剝離 也曾有案例報導病人以「異常頻繁哈欠」作為早期表現。

●肝臟與代謝疾病
1.肝炎、肝硬化患者常會過度疲倦,哈欠明顯增加。
2.糖尿病低血糖:腦部缺乏能量,也可能引起頻繁哈欠。

●藥物副作用、精神疾病
1.抗憂鬱藥(SSRIs):如 fluoxetine、sertraline,可能讓患者「哈欠停不下來」。
2.焦慮症、憂鬱症:與血清素、多巴胺系統紊亂有關。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員榮醫院胃食道逆流中心主任吳文傑表示,大腸癌早期多半無明顯疼痛感,應留意排便習慣、糞便形狀等,並定期做檢查,有助防患未然;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發布的資料,台灣地區大腸癌發生、死亡人數,每年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且居所有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第2位及第3位。員榮醫院胃食道逆流中心主任吳文傑表示,大腸癌早期4警訊,包括:便秘或腹瀉交替出現、糞便變細或帶血、體重不明原因下降、易疲倦等,平日應多留心。此外,營養師高敏敏也提醒,飲食應避免紅肉、加工肉、油炸燒烤、重鹹重甜醬料、糖飲與酒精,有助遠離罹病風險。

排便改變、體重下降又疲倦應留意

吳文傑於臉書專頁「吳文傑醫師的健康筆記」發文指出,大腸癌早期多半無明顯疼痛感,常見線索包括:持續超過2-4週便秘或腹瀉;糞便變細、帶血(鮮紅或暗紅色);體重不明原因下降;容易疲倦。此外,提醒有家族史、曾有大腸瘜肉、慢性腸道疾病、抽菸飲酒者,均為高風險族群;尤其45歲後或有家族史與症狀者,應與腸胃科醫師討論是否安排糞便檢查與大腸鏡評估,以防患未然。

6類地雷食物一次看

至於日常飲食須注意哪些事項?高敏敏特別列出以下6大地雷食物,建議應減少攝取:

●紅肉:如牛、羊、豬肉。

●加工肉品:如火腿、培根、香腸、肉乾等。

●高溫油炸、燒烤的食物。

●重鹽、重糖醬料。

●含糖飲料。

●酒精。

多蔬果、全榖、蛋白助保健

另,高敏敏也推薦可多吃以下4類食物,有益保健:

●全穀雜糧:糙米、燕麥、蕎麥、地瓜。

●高纖蔬果:花椰菜、胡蘿蔔、海帶芽、奇異果、莓果。

●優質蛋白:魚類、雞胸肉、豆製品、雞蛋。

●發酵食物:無糖優格、味噌、泡菜(留意鹽份)。

營養師高敏敏建議,想要避免大腸癌,除應應少吃炸物、酒精等食物,也應多攝取全穀類、優質蛋白、蔬果如奇異果等,有益保健;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0-1歲的寶寶正在用感官積極的探索世界,國健署提醒新手父母,可以針對不同月齡,設計適合親子互動遊戲,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0-1歲的寶寶正在用感官積極的探索世界,不管是一個眼神、一個聲音,都是引發他們學習的起點。衛福部國健署「孕產兒關懷網站」提醒新手父母,可以針對不同月齡,設計適合親子互動遊戲,陪伴寶寶在玩樂中探索更多。網站中同時提供適合寶寶的玩具挑選指南,供爸媽們參考。

0-1歲寶寶的發展特點

國健署在孕產兒關懷網站發文分享,寶寶出生後,感官都已經具備接收能力,不過發展尚未成熟,因此需要透過更多的刺激來促進發展。先了解0-1歲寶寶4個階段的不同特點。

●0-3個月:視覺還看不清楚,但聽覺已經靈敏,喜歡看高對比圖案或聽媽媽聲音。大多數時間仍然以吃睡為主。

●4-6個月:開始會翻身了,而且手眼協調能力更加進步,會主動抓握物品、把東西放進嘴巴探索。

●7-9個月:能坐、會爬,喜歡與爸媽做互動,活動力明顯大增,會用手敲打、搖晃物品,也開始理解因果關係,例如知道搖玩具會發出聲音。

●10-12個月:不少孩子已能扶站甚至小走幾步,有些孩子也會說簡單的單字,例如會叫爸爸、媽媽,聽得懂簡單的指令,情感表達更豐富,會撒嬌示好。

爸媽可進行的親子遊戲及啟蒙重點

以下是針對不同月齡,設計適合親子互動遊戲,可幫助爸媽陪伴寶寶在玩樂中學習。

●0-3個月:黑白追視遊戲

方式:爸媽準備一張黑白高對比圖卡(或自製簡單圖案),放在寶寶面前約20公分距離,緩慢左右移動,引導寶寶用眼睛追視。同時可加入語言互動:「寶寶看這裡~」。

啟蒙重點:這個階段的寶寶對黑白對比特別敏感。透過追視訓練,有助於提升視覺發展與注意力集中。

●4-6個月:觸摸不同材質布書遊戲

方式:準備多種觸感的布書(例如毛毛的、粗粗的、光滑的),爸媽把寶寶抱在身上,可以一邊翻頁一邊讓寶寶觸摸看看,並配合語言:「這個摸起來軟軟的耶!」

啟蒙重點:此階段寶寶手部控制能力進步,會想主動抓握、摸索。多樣材質刺激能豐富觸覺經驗,同時搭配對話也能增進寶寶的聽覺發展及將來的語言能力。

●7-9個月:搖搖瓶互動遊戲

方式:用透明寶特瓶自製「搖搖瓶」,例如放入米粒、小鈴鐺、亮片等,或是直接使用寶寶的手搖鈴玩具,搖晃時發出聲音來吸引寶寶注意,然後鼓勵他自己搖搖看。

啟蒙重點:提升寶寶手部操作能力,而且能刺激聽覺發展、訓練雙手協調,同時也讓他從互動中學會模仿爸媽的動作。

●10-12個月:認識五官遊戲

方式:讓寶寶坐在你的對面,爸媽開始指著自己的五官,同時也讓寶寶跟著進行,「這是眼睛,來眨眨眼;這是鼻子,來哼哼;這是嘴巴,來啾一下」。

啟蒙重點:這個階段的寶寶語言理解力快速發展,透過實際觸摸與視覺指認,能幫助他認識五官及身體部位,也可提升他的模仿能力與動作學習。

玩具不是越多越好,國健署建議父母,玩具選擇要適齡適性,同時注意使用的安全性。最好是無小零件、不可拆解、無毒材質、無尖角、易清洗,可留意是否有台灣CNS安全玩具標章,或歐盟CE安全認證。0-6個月以視覺、聽覺、觸覺刺激為主;7-12個月可加入動作操作與因果概念,可以留意玩具建議的使用年齡。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泌尿科醫師顧芳瑜示警,嵌頓式包莖若未即時處理,恐造成龜頭壞死。(圖取自shutterstoc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一名30多歲男性保險業務員,因自行嘗試將包皮推下卻卡住,導致陰莖嚴重腫脹如「杏鮑菇」,最後只能緊急就醫。收治個案的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醫師表示,這種「包皮推不回去」的情況,醫學上稱為「嵌頓性包莖」,屬於泌尿科急症,若處理延誤,恐因缺血過久而造成龜頭壞死。

許多男性對包莖問題不以為意,甚至認為可以自行處理,卻可能因此釀成嚴重後果。顧芳瑜解釋,包皮推到龜頭後方,因開口過窄無法復位時,就會如緊箍環般勒住龜頭,阻礙靜脈與淋巴循環,造成組織快速腫脹。以前面提到的患者為例,他拖延兩天才就醫,發炎情況嚴重,已無法立即進行常規的包皮手術。因此,他當下先以「背側切開術」解除壓迫,並安排患者待發炎消退後再回診接受包皮環切手術。

顧芳瑜補充,背側切開術的原理,是在包皮最緊繃的部位縱向切開,藉此放鬆環狀壓迫,讓血液與淋巴流通恢復,立即減輕腫脹與疼痛。這是一種急症下的暫時性處置,可避免龜頭因缺血而壞死,之後仍須配合正式的包皮環切手術,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該患者就診時表示,自己因包皮過長導致清潔困難,經常在性行為後出現紅腫與搔癢,但總想著「能忍就忍」,未曾積極處理。這次試圖自己推推看卻造成陰莖腫脹後「整個卡住像杏鮑菇一樣」,最後不得不就醫。

顧芳瑜提醒,無論是因包皮炎、清潔不易,或勃起時龜頭無法完全外露,都應尋求泌尿科醫師專業協助,而不是自行處理。透過專業的復位或適當手術,才能安全有效地解決問題。

他表示,包莖雖屬隱私議題,但相當常見。許多男性因害羞或錯誤觀念延誤就醫,反而讓小問題演變成急症,他強調,唯有正確面對、及早處理,才能徹底解決困擾。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華爾街日報》(WSJ)周三 (27 日) 報導,ChatGPT 開發商 OpenAI 宣布,將更新其人工智慧 (AI) 聊天機器人,讓系統能更敏銳地辨識並回應用戶的心理與情緒困境。此舉正值外界關注 AI 聊天工具可能引發心理健康風險之際。

悲劇案例頻傳!OpenAI將更新ChatGPT 強化心理健康防護機制(圖:REUTERS/TPG)

近來美國多地傳媒報導指出,用戶長時間與 ChatGPT 等聊天機器人互動,可能出現錯覺甚至「AI 誘發性精神病」(AI-induced psychosis)。部分案例顯示,用戶在情緒或心理危機中與聊天機器人互動,結果加深困境。OpenAI 在最新部落格文章中表示:「近期令人心碎的案例讓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因此希望更透明地分享改進方向。」


OpenAI 的回應,正值一起具爭議的訴訟持續進行。美國加州有家庭起訴 OpenAI,指控他們的青少年兒子在與 ChatGPT 對話後自殺。此外,去年另一個家庭則控告 Character Technologies,認為該公司的 AI 聊天機器人與其兒子自殺有關。

目前 ChatGPT 僅在用戶明確表達自我傷害意圖時,會建議對方聯繫自殺防治熱線。OpenAI 表示,未來更新後,模型將能針對更早期的信號給予現實檢視與建議,例如提醒睡眠不足或過度自信的危險,避免強化不健康的思維。公司舉例說,若用戶表示自己已兩晚未眠卻仍覺得能長時間開車,現行模型可能不會警覺,甚至回應鼓勵;但更新後,系統將會提醒睡眠剝奪的風險,並建議休息。

這些改進預計將納入下一代模型 GPT-5 中。OpenAI 強調,目標是在用戶未明確表達自傷想法之前,就能給予更合宜的引導與現實檢視。該公司也正研究如何在必要時協助用戶聯繫治療師,或讓 ChatGPT 具備聯繫緊急聯絡人的功能,並計劃推出家長監控選項。

相關案例凸顯了 AI 聊天機器人對心理健康可能帶來的新風險。先前一名美國威斯康辛州男子因與 ChatGPT 長時間對話,透露幾乎不睡不吃,最終出現躁狂症並伴隨精神病症狀入院治療。事後,他的母親追問 ChatGPT 才得到「對話過程未能即時中斷,未能發出現實檢視提醒」的自我檢討。

OpenAI 指出,這些調整是為避免重蹈社群媒體的覆轍。社群平台多年後才承認其產品可能造成傷害,而 AI 產業則希望及早正視並改善風險。雖然外界仍質疑 ChatGPT 能否在即時對話中準確辨識心理困境,但至少顯示業界正開始回應使用者實際面臨的問題。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綠豆湯清涼解渴,但食藥署表示,但無法治療花生、堅果過敏;圖為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炎炎夏日,一碗冰涼的綠豆湯讓人清涼解渴,不少人更深信「綠豆能清熱解毒」,甚至流傳「吃綠豆可以治療花生、堅果過敏」的說法。對此,衛福部食藥署在臉書粉專「食用玩家-食藥署」澄清:這是錯誤訊息,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證實,過敏嚴重時恐休克,還是要儘快就醫為上。

食藥署強調,堅果過敏和其他食物過敏一樣,反應可能在食用後短短幾分鐘內發生,包括胸悶、呼吸困難等嚴重症狀,嚴重時恐引發過敏性休克,應立即就醫,而不是寄望綠豆解毒。

同時,綠豆本身屬於食品而非藥品,不僅無法治療過敏,反而有些人對綠豆製品也可能過敏。若一味相信「綠豆能解堅果毒」,不僅可能延誤治療,還會讓病情更加危險。

食藥署提醒,過敏原因複雜,需要透過專業醫師檢測,找出過敏原並避免接觸,並且透過規律運動、健康飲食與正常作息來維持免疫系統穩定,才能真正遠離過敏困擾。快提醒身邊親友,綠豆湯消暑可以,治療過敏不行!別再被網路謠言誤導了。

堅果過敏和其他食物過敏一樣,且食藥署說,嚴重時恐引發過敏性休克;圖為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