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健康文獻 網路分享


新北市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指出,研究發現多吃魚肉反而能降低約12%的慢性腎臟病風險;示意圖。(圖取自photo AC)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別再以為只要是蛋白質都一樣好,吃錯了,真的會變成「洗腎」候選人!新北市三樹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分享追蹤超過63000人、長達15年的新加坡的大型研究發現,紅肉吃得最多的人,罹患「末期腎病」的風險比吃得最少的人暴增了40%。

蕭捷健在臉書專頁「減重醫師 蕭捷健」發文表示,每天選擇的蛋白質,正在決定你腎臟的未來,像是過量攝取牛、豬、羊等紅肉,是傷腎的頭號警報,白肉如雞、魚是腎臟的安全牌,牛奶、優格的乳製品與較低的腎病發生率有關,植物性蛋白(豆類、豆腐、堅果)是腎臟的好朋友。

不傷腎蛋白質吃法

●紅肉(牛、豬、羊): 關鍵在於「總量」和「頻率」。研究建議,為了腎臟的長期健康,每週的紅肉攝取量最好控制在350-500公克以內(大約是3-4份手掌心大小的份量)。適量的瘦紅肉能提供豐富的鐵質,只要不過量,並避開香腸、培根等加工肉品,就不用太過擔心。

●白肉(雞、魚):吃雞肉和魚肉,與腎功能變差沒有明顯關聯。特別是魚肉,更是腎臟的超級好朋友!統合分析發現,多吃魚肉反而能降低約12%的慢性腎臟病風險。因為魚肉富含Omega-3脂肪酸,能幫助身體「抗發炎」,減輕腎臟的負擔。

●乳製品(牛奶、優格):適量攝取乳製品,特別是低脂牛奶或優格,反而與較低的腎病發生率有關。因為乳製品富含鈣和鉀,有助於中和體內的酸性物質,對腎臟可能具有保護作用。

●植物性蛋白(豆類、豆腐、堅果):來自豆類、穀物和堅果的蛋白質對腎臟最友善。這是因為植物性蛋白代謝後產生的「含氮廢物」和「有機酸」比較少,能大幅減輕腎臟的過濾負擔。研究更指出,每天用一份大豆或豆類取代紅肉,竟能降低超過一半的腎衰竭風險!多攝取植物蛋白,不僅能保護健康的腎臟,對於已經有腎臟狀況的人,也能延緩病情惡化。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發稿時間:2025/08/19 19:54

最新更新:2025/08/19 20:05


字級:

台灣已有近280萬隻完成登記的貓犬,貓犬不再只是陪伴,早已是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飼主對寵物健康管理的重視也日益提升。為了讓所有飼主都能獲得專業、正確的寵物健康資訊,「寵物健康守護聯盟」集結產業中最具權威的獸醫師與專家資源,由寵物飼料領導品牌法國皇家及台灣英特威動物藥品公益支持,結合近二十個關心寵物健康的專業單位,共同倡議成立「寵物健康守護聯盟」,為飼主提供全方位照護指南,推廣正確健康照護觀念。

法國皇家攜手產業夥伴公益支持 「寵物健康守護聯盟」成立

現場由聯盟成員法國皇家台灣香港總經理張堇琪、台灣英特威動物藥品台灣香港伴侶動物產品事業處處長李家榮、中華民國獸醫內科醫學會理事長鍾昇樺獸醫師及飼主代表夏和熙等人共同提倡及早健檢,結合科學照護與專業預防,期望用科學與專業來守護每一隻貓犬,為寵物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為提升寵物福祉,「寵物健康守護聯盟」集結產業領袖,包含法國皇家、台灣英特威動物藥品、台灣專業的獸醫師群與專家學者及政府單位,共同打造「寵物健康守護聯盟」(https://www.healthypets-tw.com/)。聯盟整合了多項專業訊息,包括由權威獸醫師親自錄製、淺顯易懂的貓犬照護知識影片《獸醫療心室》,教導飼主日常照護、疾病預防;到貫穿各生命階段的「寵物健康生命旅程」,兼顧心理健康與生理需求,提供完整且全方位的照護知識庫。「寵物健康守護聯盟」不僅在數位平台提供清晰易懂的專業圖文,還邀請多位專家於記者會現身分享,結合科學化、精準的醫學視角與溫暖的人文關懷,協助飼主在面對寵物健康問題時,做出正確且安心的判斷。

同樣身為「寵物健康守護聯盟」的公益支持夥伴台灣英特威動物藥品台灣香港伴侶動物產品事業處處長李家榮表示,我們一直相信,真正健康的寵物照護並不只是在『生病時才用藥治療』,而是從日常就該開始預防。不管是疫苗、驅蟲,還是定期健檢,這些預防性的作為,其實更能幫助寵物遠離重大疾病,也是延長健康與壽命的關鍵。平台中匯聚台灣最權威且深受飼主信賴的獸醫師分享,幫助飼主建立起正確的預防醫學觀念。」

寵物健康守護聯盟的成立,正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為飼主提供一個可信賴的專業資訊來源。平台設計以飼主體驗為核心,其中一大特色是集結了台灣多位知名獸醫師的專業智慧,這些獸醫師不僅在各自的專業領域擁有豐富經驗,更願意將艱深的醫學知識轉化為飼主容易理解的實用資訊。

中華民國獸醫內科醫學會理事長鍾昇樺表示,預防醫學與營養是照顧寵物健康最重要的一環。許多慢性疾病如腎病、泌尿道及關節問題,都能透過健檢的診斷與正確的用藥及營養介入來延緩惡化。許多飼主過度依賴網路資訊判斷寵物健康,但網路上的資訊並非全都正確,所以獸醫內科醫學會大力支持『寵物健康守護聯盟』的成立。平台不僅有專家背書,更幫助飼主以正確方式陪伴毛孩健康成長。」鍾獸醫師補充,貓犬有任何不尋常的狀況,還是需要即時帶寵物就診,交由專業判斷才是健康正解。

「寵物健康守護聯盟」成立記者會上,農業部動物保護司、新北市政府動物保護防疫處、桃園市政府動物保護處也特別蒞臨指導,農業部動物保護司鄭清福簡任技正也表示:「台灣寵物飼養人數越來越多,《動物保護法》也不斷的修正,『寵物健康守護聯盟』以專業知識平台為後盾,與政策並進,期待能夠讓寵物權益及產業發展,都有更完善的進步 。

再次呼籲大眾用行動守護寵物健康,展現政府部門對提升飼主教育與動物福利議題的高度重視。藉由記者會,「寵物健康守護聯盟」號召各界產業夥伴共同加入,一起守護貓犬健康,期待透過專業資源整合、知識普及化,以及預防醫學觀念推廣,為台灣的寵物生態系帶來正向影響,真正實現「為寵物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的美好願景。

(文、圖/法國皇家)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大紀元2025年08月19日訊】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NATMA)南加州分會與橙僑中心8月15日(週五)聯合舉辦「了解周邊動脈疾病」醫學講座,邀請南加大血管外科部附屬足踝外科醫師史家鼎主講。活動吸引近50位僑民出席,深入探討預防與治療之道。

2025年8月15日,NATMA南加州分會舉辦醫學講座,聚焦周邊動脈疾病防治。(橙僑中心提供)

橙僑中心主任蕭蓓如感謝NATMA長期舉辦醫學講座,造福僑界健康。她並介紹僑委會六大社群平台能提供即時僑務資訊,並鼓勵僑胞申辦i僑卡以享有返台機票與購物優惠。

NATMA南加州分會會長蕭景紋表示,史家鼎醫師成長於台北,能以流利華語服務病患,並兼具足踝外科專業與公共衛生背景,是難得的台裔醫師人才。

史家鼎表示,周邊動脈疾病使腿部動脈阻塞或狹窄,嚴重時如同「腿部中風」。他曾治療多位因傷口久未癒合導致感染甚至截肢的華裔患者,因此積極投入研究,並獲得經費支持,針對華人社群展開分階段研究。第一階段著重足部保健宣導與問卷調查,第二階段則以高風險病友及家屬為對象,進行小組討論,已在舊金山、奧克蘭、聖荷西等地推行。

他也分享,不同地區華人獲取醫療資訊的習慣各異:舊金山華埠居民偏好收聽廣播,奧克蘭則愛讀報紙,而橙縣居民首度使用QR碼回收問卷。史醫師希望這些數據能幫助醫療單位更貼近華人需求,提升服務品質。

史家鼎將於8月22日(週五)上午10時半,在橙縣文教中心舉辦「血管健康管理分享會」,邀請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家屬,或具高風險因素者參與,透過交流分享經驗,讓醫界更深入了解華人病患的需求。

責任編輯:方平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印度健康與減重教練瓦萊查,靠著ChatGPT打造個人化「飲食計畫」瘦下10公斤。(圖/翻攝IG/@simvalecha)

根據《經濟時報》(The Economic Times)報導,印度健康與減重教練Simran Valecha(瓦萊查)日前分享,自己運用人工智慧工具ChatGPT打造個人化「印度飲食計畫」,不僅成功瘦身10公斤,期間更未戒除冰淇淋,證明AI在飲食管理方面的實用性與彈性。

瓦萊查指出,她輸入了一組簡單的提示語,請求ChatGPT根據自己的身高、體重與生活型態,量身制定出每日3餐與2至4份點心的健康菜單。飲食內容以印度傳統食物為主,但保留她喜愛的甜點與日常享受,並告訴ChatGPT自己的工作時間、行程、運動的時間、三餐偏好。

她在IG分享該提示語後,立即引發關注,不少網友跟著嘗試並留言稱讚,「可以自由搭配蔬果,ChatGPT都能調整建議,很實用!」也有不少人向她索取完整範本,掀起「AI訂製菜單」風潮。

然而,瓦萊查也提醒,真正能維持體重與健康的關鍵不只在飲食內容,更在於以下4點關鍵因素,「實際落實飲食計畫、在外就餐時有指導方向、情緒低落或壓力大時,有對象能傾訴與提醒、面對過量或混亂資訊時,有明確原則可遵循。」

儘管AI在減重管理上展現潛力,專家仍呼籲,任何重大飲食或生活型態調整,都應先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避免健康風險。有部分讀者也認為,此舉需要謹慎操作,因為ChatGPT不應被視為認證營養師的替代品。

延伸閱讀

看更多CTWANT報導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研究發現,與一輩子都不會見面的網紅或虛擬人物建立「擬社會關係」,比起親密的情侶等關係,更能提供心理支持。示意圖,圖中人物與新聞無關。(圖取自shutterstoc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如果你是家有青少年的家長,是否曾感嘆「孩子很聽一些名人與網紅(包含但不限於YouTuber)的話」?或是你自己也經常感覺:虛擬的人物,或遠在螢幕另一邊的網紅,很理解你,給你支持,能給你「情緒價值」?實際上有研究指出,人們容易受到遠在另一端的網紅甚至虛擬人物的尊重與理解,稱為「擬社會關係」(parasocial relationship)。

據《nature》報導,研究人員薇若妮卡拉馬奇說明,人們經常建立準社會關係,也就是與虛擬人物建立如同真人的關係,或是想像自己與現實生活中不可能遇到的人(例如名人、網紅)建立聯繫;而其關係通常是單方面的。過去多認為這是不好的,然近年研究發現,這些單方面的關係有助於提升當事人幸福感,是寶貴的資源。

英格蘭埃塞斯克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ssex)發表研究針對1千多名16歲以上的人進行3項研究,評估人們在請感需求的滿足上存在差異。2項研究發現,一般人與網紅建立單方面的「準社會關係」,比與普通朋友、鄰居等較弱的雙邊關係,更能帶來情感上的滿足。研究人員請參與者寫下與關係密切者相處的經歷,正負面都可以。接著被要求提出一名他們熟悉的網紅,並想像自己需要幫助時,對方會怎麼回應。

據《iflscience》報導,研究人員薇若妮卡˙拉馬奇(Veronica Lamarche)說明,「有些人相信這段擬社會關係,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且這狀況不限於大家認為的經常上網的人們。「所有年齡層的人都說,自己感到至少與一名從未見面的網紅或虛擬人物,有強烈的聯繫。」

薇若妮卡表示,擬社會關係通常不能給予人們支持,過去多認為牢固的雙向關係,例如情侶與摯友,是最能滿足情感需求的關係類型。然近來的研究讓我改了看法:準社會關係是我們的心理工具箱的重要工具,當我們需要感覺有人在旁認可與支持我們的時候會用上,即使我們永遠無法在現實與他們見面。」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日本配音員櫻井智因胰臟癌病逝,她的作品《寶可夢》系列的竹蘭、《超時空要塞 7》米蓮等角色,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正純說,胰臟腫瘤近9成在1年內死亡。(取自櫻井智X平台)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TOMO夏2025演唱會」不再有了,日本配音員櫻井智因胰臟癌病逝,享年53歲,令動漫迷十分不捨。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正純表示,胰臟腫瘤大多數是腺癌,近9成病人會在1年內死亡。

櫻井智自2023年8月被診斷出罹患胰臟癌,醫師曾告知她壽命僅剩1年,她仍積極地接受藥物及放射線治療,但副作用讓她無法進食,因而暴瘦。她仍很堅強、勇敢活躍於社群平台,原本計畫,在明(17)日舉辦「TOMO夏2025演唱會」,不過,她的美聲永遠被動漫迷牢牢記住,生前為《寶可夢》系列的竹蘭、《超時空要塞 7》米蓮等角色配音,都是很出色的作品。

林正純在台灣癌症防治網「衛教資料」表示,胰臟腫瘤之臨床症狀包括:體重減輕、腹痛、黃疸、搔癢症、腹水、噁心嘔吐。比較少見的症狀則有:脂肪便、急性胰臟炎、胃腸道出血、胃出口阻塞。95%之惡性胰臟癌是由外分泌腺所產生,約三分之二是發生在胰臟頭部,因此在臨床上容易產生阻塞性黃疸及疼痛之症狀。

在美國,胰臟癌為排名第4的癌症死因,而其5年存活率僅約為1%-4%。日本胰臟癌發生率不低,據日本國家癌症研究中心的在2024年統計顯示,日本胰臟癌的5年存活率非常低,男性為8.9%,女性為8.1%;台灣的胰臟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約佔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1.55%,胰惡性腫瘤死亡人數則約佔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2.93%,發生率排名在男性為第11位,在女性則為第14位。

林正純說,胰臟腫瘤之預後一般不佳,若病人無法接受手術治療,將只有少於3%的病人可存活超過5年。接受手術切除是否有益則視腫瘤發生的部位而定,如切除胰臟頭部腫瘤的病人,其5年存活率可達19%。若腫瘤發生於胰臟之體部及尾部,則不管是否有進行手術切除,其1年之存活率僅有8%。

台灣癌症基金會「衛教資料」指出,造成胰臟癌的確切原因至今仍未明,但已有些研究報告顯示可能的相關危險因子:

●年齡:胰臟癌的發生年齡多在60歲以上。

●性別:男性較高於女性。

●遺傳家族史:有胰臟癌家族史,發生胰臟癌的機率較高。另外如BRCA1/2基因突變,MLH1/MSH6基因變異的Lynch症候群,罹癌風險相對增加。

●糖尿病:可能機會增加,但尚未被完全證實。

●慢性胰臟炎患者。

●抽菸與飲酒:吸菸者罹患胰臟癌的風險較高,而長期或過量飲酒常會導致慢性胰臟炎,相對也增加胰臟癌的風險。

●飲食習慣:攝食肉類或高糖高脂肪的食物。

●化學藥品:長期接觸石油或其他化學溶劑。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公司AI產品在海內外取得醫療器材許可證數量的多寡,可能會決定公司未來的競爭力強弱。」李友錚進一步表示,未來醫院所需要的數位化或AI工具非常多,可能是幾百項,甚至是上千項;醫院不可能跟幾百家Medical AI合作,這樣會很難管理。所以,醫院最後只能選擇跟幾家大型的Medical AI公司往來。

「擁有越多AI產品或技術的公司,競爭力會越強!」李友錚說。秉持這樣的想法,長佳智能目前在海內外取證的數量遙遙領先國內許多同業,台灣19張,美國13張,其他國家16張。

國內外大型醫學中心積極與Medical AI公司展開合作。(翻攝雲象官網)

針對數量門檻,李友錚表示,未來一家Medical AI公司手上沒有50項的AI相關產品,恐怕很難生存。話鋒一轉,他直言,「不見得要自己去開發這50項產品,可以跟醫院合作或取得代理。但你要談代理,你手上沒有一定數量的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醫材許可證,別人未必會理你。」正因如此,縱使在美國取得一張醫材許可證,可能需花費新台幣3千萬元,長佳智能也毫不遲疑。這一點,很多小型的Medical AI公司應該做不到。

正因長佳智能取證數量遙遙領先許多國內同業,未來國外的Medical AI公司要進入台灣市場,可能會優先考慮跟長佳智能合作,而長佳智能也能透過這些合作夥伴,將產品賣到國外。「這跟航空市場的生態很像,單一的航空公司無法創造出飛到每個國家主要城市的航線,但可以跟其他航空公司組成聯盟,達成這樣的目標。」李友錚笑著說。

目前,長佳智能海外營收的占比已有20到30%,接下來選定東南亞市場,做為提升公司海外營收的新目標市場,並將越南做為進軍東南亞的第一站,協助越南震興醫院導入AI產品。今年初辦了AI骨齡輔助診斷的義診,不但解決醫院缺乏看骨齡的專業醫生的困擾,還為醫院帶來新業務的可能性,反應相當好。

相較於長佳智能的積極度,雲象對於取證的態度、策略就保守許多。葉肇元表示,取得醫材許可證後,AI醫材產品便不能隨便改、調校;然而,AI進步得很快,重新取證,除了又耗費一筆取證費用,產品推出的時間也會耽擱。「並不是所有的Medical AI都非得是醫療器材,若沒有跟病患收費,也沒有強調療效,而且也沒有進入病患體內,僅供醫生參考之用,醫院願意使用,還是會有商業價值。」葉肇元說。

20250723ind001 (6)_2025-07-23.jpg
象科技等台廠近年積極進軍海外市場,並且陸續取得還不錯的成果。圖為雲象科技董事長暨總經理葉肇元。

葉肇元補充說道,AI產品若要取證,可能墊高研發成本,若將其反映在售價,產品有可能不太容易賣出去。據了解,美國的Paige拿到FDA第一個數位病理醫材許可證後,因為研發與取證成本過高,產品根本賺不了什麼錢。

雲象目前手上的AI產品取證雖然不超過十個,但公司在國際上受到矚目的程度,卻不輸許多取證超過二位數的同業。葉肇元透露,數位病理AI雖然是雲象主要收入來源,但雲象引起市場高度關注,卻是來自血液病理的骨髓抹片AI。此產品開發難度很高,所以話題性非常強,受到醫生關注程度也高,某些醫學中心的院長,就因此對雲象留下深刻印象。

20250723ind001 (7)_2025-07-23.jpg

事實上,骨髓抹片AI不只打開雲象的知名度,也把雲象推向國際市場。葉肇元表示,新冠疫情期間,雲象以骨髓抹片AI參加了一場歐洲血液病理協會的線上展覽,讓許多醫生留下深刻印象;其中,有某家德國醫院的血液病理醫生發現雲象也有開發數位病理AI產品,後來這家醫院要做數位轉型時,邀請雲象投標,雲象也順利得標。

葉肇元驕傲地說,德國醫學中心等級的醫院,目前有四家開始導入數位化,雲象擊敗飛利浦(PHILIPS)等醫材巨鱷,拿下其中3家的訂單。事實上,如果以近期市場新的建置案計算,雲象很可能已經是全球數位病理影像系統TOP 5的廠商,在德國與日本更有可能是TOP 2。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2025.08.15 13:27 臺北時間

娛樂

 韓偶像出身女星志原昨(14日)公開近況,自曝3個月前發現罹患血癌,正積極接受治療。(翻攝志原INS)
韓偶像出身女星志原昨(14日)公開近況,自曝3個月前發現罹患血癌,正積極接受治療。(翻攝志原INS)

Genie(金志原)昨(14日)透過社群向粉絲坦言,自己在3個月前毫無預警地住院檢查,隨後被診斷出罹患白血病(俗稱血癌)。她透露,目前已平安完成第1、2階段治療,正接受第3階段療程,「沒想到病情能這麼順利地度過第一、第二次治療,真的非常感謝」。

志原回憶,確診初期完全不想接受任何慰問或聯繫,整個人深陷低谷,直到家人、朋友與重要之人的關心與問候,才慢慢讓她的心情好轉、重新感受到溫暖。她坦言,剃光頭、體重增加後的樣子對自己來說十分陌生,也擔心別人眼中的自己,因此一直不敢公開照片。不過如今她鼓起勇氣,貼出穿著病服、戴著口罩的照片,告訴大家自己「還算過得不錯」,並願意分享這段抗病路上的一點光亮。

20250815ent007 (2)_2025-08-15.jpg
志原表示確診癌症初期,不願接受任何人關心問候,剃光頭的樣子也很擔心被大家看到,如今鼓起勇氣和大家報平安。(翻攝志原INS)

今年28歲的金志原,2017年以 GOOD DAY 成員「Genie」出道,團體解散後與部份成員於2022年組成IRRIS再出道,並轉型投入戲劇圈。去年,她出演 Disney+ 原創韓劇《紅天鵝》,飾演金荷娜的少女時期,展現不同於舞台形象的魅力。

20250815ent007 (3)_2025-08-15.jpg
志原去年出演Disney+ 《紅天鵝》,飾演金荷娜少女時期。(翻攝志原INS)
20250815ent007 (4)_2025-08-15.jpg
志原是女團GOOD DAY出身,2022年再與部份成員組成IRRIS繼續活動。(翻攝志原INS)

她也表示,接下來還有「造血幹細胞移植」這座大山要跨越,但希望能早日康復,回到原本的日常,甚至比生病前更健康,並向大家送上祝福:「希望所有人都能過上健康的生活。」消息曝光後,不少網友紛紛送上鼓勵,「很高興知道近況」「快戰勝病魔」「還記得你活動時的模樣,等你回來」。

更新時間|2025.08.15 13:27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如何養出好腿?醫師侯鎮邦建議,多動、多練、多補。每天快走、爬樓梯、深蹲都行;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一些女生愛美,深怕自己有蘿蔔腿,美感不足。然而,林口長庚醫院泌尿外科醫師侯鎮邦指出,「蘿蔔腿是好腿!」因為小腿是人體的蛋白質觀測站,特別是當病人必須住院開刀,更必須觀察病人小腿,只要是結實的小腿,即代表肌肉量夠、耐力好、恢復快。

侯鎮邦在臉書粉專「健康科技最前線 泌尿外科侯鎮邦醫師」發文分享,有次在門診,實習醫師好奇問:「老師,為什麼病人要住院開刀,尤其是大手術,你都要特別看他的小腿?」原因就在,小腿就是人體的蛋白質觀測站。也就是說,蘿蔔腿才是好腿,特別是要經歷大手術的病人,觀察小腿成了他判斷病人恢復力的基準之一。

侯鎮邦表示,醫生看小腿,不是看腿型,而是在看蛋白質夠不夠。小腿肌肉量能反映全身肌肉狀況,肌肉不只讓人走路有力,還是免疫系統的後勤部隊,也是手術後修復身體的工廠。

他說,蛋白質足夠的人,面對大手術才扛得住;反過來,如果肌肉少,尤其是所謂的「肌少症」就糟了,不只免疫力下降、傷口癒合慢、容易感染、呼吸衰竭,甚至可能拉長住院時間。他在診間量小腿,主要目的是用最簡單的方式,預測手術後病人的恢復力。

民眾在平常應該如何養出好腿?侯鎮邦建議,多動、多練、多補。每天快走、爬樓梯、深蹲都行。在飲食上多吃高蛋白食物,包括:魚、肉、蛋、豆、奶,都是建肌肉的好原料。

侯鎮邦說,平時肌肉練起來,不只手術成功率高、恢復快,平時走路也更穩,年紀增加還是能自己照顧自己。「在我們外科醫師的眼中,蘿蔔腿才是好腿。」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疾管署提醒民眾風災後清理家園時,應戴口罩、防水手套及穿長靴;示意圖。(照片來源:shutterstock)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楊柳颱風來匆匆去匆匆,風災過後是類鼻疽流行高峰期,疾管署昨也公布,近期新增5例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1名高雄60多歲男性住院當天就死亡,感染源待釐清,不排除與長期使用非自來水水源,或是強風暴雨使病菌暴露地面,造成吸入、食入或其他接觸傳播有關,提醒民眾風災後清理家園時,應戴口罩、防水手套及穿長靴。

新增1例死亡 長期使用非自來水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國內8月5日至12日新增5例本土類鼻疽,分別為高雄3例及台中、台南各1例,在50多歲至80多歲之間,發病日介於7月20日至8月2日,個案均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等慢性病史,其中2位具污水、污泥接觸史。

曾淑慧也說明,其中1例高雄60多歲男性死亡,在8月2日至7日陸續出現發燒、胸悶、呼吸喘、腹痛、咳嗽等症狀且病況加劇,多次就醫,並於7日住院,但病程變化快速,當天就因疑似敗血性栓塞併呼吸衰竭死亡。

曾淑慧指出,該名死亡男性的污水、污泥接觸史不詳,但長期使用非自來水水源,或是強風暴雨使病菌暴露地面,造成吸入、食入或其他接觸傳播,均可能是染病原因。

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40例本土類鼻疽,包含3例死亡,為歷年同期第3高,其中18例於丹娜絲颱風後發病,分布在高雄14例、台中2例及台南2例。

疾管署也公布新增5例本土鉤端螺旋體病,其中3例有污水、污泥接觸史;今年累計24例,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其中9例於丹娜絲颱風後發病,共計台中3例及花蓮、南投、台北、基隆、台南、嘉義縣各1例。

曾淑慧提醒,除了接觸傳播外,經由食入受污染的水或吸入性感染均會致病,民眾須將水煮沸再飲用,且清理家園時要戴口罩、防水手套及穿長靴。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如有發燒、咳嗽等症狀應儘速就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